,年轻媳妇抱着娃娃,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围坐一堂,吃着瓜子烤着火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情形比比皆是。
与此同时,村里孤零零的只有两个未娶老婆的单身汉家。
其中就包括了莽嘎爷爷家。
过年人少,不热闹。
没有老婆孩子的单身公过年就是一种悲哀。
何况是年逾四十的穷单身公。
那时很多小孩拜年也不去他们家。
我被小叔叔和哥哥们领着挨家挨户地拜过年。
他们会略过莽嘎爷爷的家,跟我说“丹丹,俺妈妈说了去拜年不要去你莽嘎爷爷的家。”
我说,“为什么啊”。
“因为他是单身公”。
这句话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厚的印象。
长大一点后,我对莽嘎爷爷的同情也就更多了一分。
<作为家族里唯一未娶老婆的爷爷辈,老大不小。
家族里的老前辈个个都表示无能为力。
跟他同辈的甚至是晚辈,是看不起他的。
虽然听到的消息也包括莽嘎爷爷被母亲害了一辈子,他的同龄人都结婚了,只有他没有结婚。
更多的人包括家族里都是对他嗤之以鼻,丢家族的脸。
据说在20世纪80,90年代时,曾叔祖母对来和儿子相亲的对象挑剔。
实际上,他年轻的时候本来条件不好,又不会赚钱,但胜在人实在。
原本有一个女人愿意倾心于他。
但是莽嘎的母亲依旧挑剔,屡屡不同意,莽嘎爷爷真听了他妈的话,不跟那个女人有往来。
后来媒婆也不愿介绍了。
每当家族长辈说到这里,连我的爷爷也直摇头。
有时候有无知的母亲强烈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,孩子愚孝,最终造成了遗憾。
而他本来就条件不佳,有机会还没有抓住。
等到莽嘎爷爷真的着急的时候,已经是90年代中期了。
那时候农村的婚姻市场开始不可预料地向女方这边“倾斜”了。
“好娶”已经成为过去式了。
女人的婚姻大事,越发是女人自己做主的时候了,不再像之前父母做主,媒妁之言。
尤其跨入新世纪,女性自我意识觉醒。
《半边天》这样的节目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了。
那时我读小学了。
我开始看这方面的电视了,也越发理解女性要求平等的地位与权力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觉醒的有为青年越来越多。
他们开始走出乡村,开始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