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屏保不知何时换成了合作社成立那天的合影:每个人怀里抱着金穗1号,身后是缀满玉米的晾晒架,阳光穿过颗粒,在地上投下一片跳动的金斑。
他知道,这场硬仗才打完上半场。
但当第一颗流星划过天际时,他忽然明白:土地从不会辜负认真对待它的人,就像被碾碎的老黄秸终将化作春泥,而金穗1号的种子,早已在无数人心里种下了破土的希望。
5 黄金时代村办加工厂的蒸汽管道在寒冬里喷出白雾,陈立秋戴着卫生帽穿过分拣车间,不锈钢传送带上的金穗1号被精准分成三档:A级果穗直接装箱空运,B级脱粒制成玉米浆,连玉米芯都被粉碎成菌菇培养基。
墙角的荣誉柜里,“绿色食品认证乡村振兴示范基地”的铜牌擦得锃亮,最显眼的是央视《致富经》节目组送的纪念相框——里面是他抱着金穗1号站在天安门广场前的照片。
“立秋哥,北京来的采购商要看咱们的溯源系统!”
实习生小慧举着平板电脑跑过来,屏幕上显示着每个玉米的“成长档案”:播种日期、施肥记录、采收农户,甚至连滴灌的水温都有实时监控数据。
陈立秋点开王大爷家的玉米档案,收货地址栏密密麻麻标着“上海米其林餐厅杭州网红咖啡馆”,最新一条备注是“预定春节礼盒10万份”。
真正的黄金时刻在腊八节那天降临。
央视新闻直播间的镜头扫过金灿灿的玉米囤,陈老根穿着新做的蓝布衫,手里攥着刚打印的银行流水单——合作社年前分红,他家账户多了十八万六千块。
“大爷,您这钱打算怎么花?”
主持人递过话筒,老人抹了把眼角:“给孙子买台学习机,再把村口的泥路修成水泥路……”镜头一转,崭新的“金穗村农产品集散中心”正在奠基,挖土机的铲斗上系着红绸,绸带上写着“村民集资共建”。
麦香坊的联名蛋挞在情人节当天首发,透明包装盒里,金黄的挞芯嵌着整粒的金穗1号,扫码就能看见陈立秋在玉米地直播的片段。
“每个蛋挞利润的10%会回到村里,”他对着镜头举起村民手绘的感恩卡,“王大爷用第一笔分红给老伴治好了腰疾,李寡妇的女儿考上了农业大学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