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女主角分别是姜嫽秦菲菲的其他类型小说《小卒过河 番外》,由网络作家“凌空子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九月,秋风微凉,窗外传来阵阵桂花香。茶室窗前的小叶紫檀,桌上的真柏、黑松,摆放的错落有致。茶桌上水壶中的水开了,热气升腾,周董给大家冲泡一壶普洱,茶的香气弥漫开来,冲散了午后的困意。“过完年到现在,我们一直在讨论拓宽业务渠道的事。去年年底,咱们有四个人通过了海关考试,进了海关的中介机构备选库人员名单,还没做过他们的业务。这个月,海关给我们派了一单。这是第一单,很重要。你们四个,都是过了海关考试的,有什么想法,说一说。”通过海关考试的四个人是陈征、李琳、金勇、方静。平时的小范围谈工作,大家喜欢在茶室里,轻松一些。“说实话心里没底,毕竟没做过。”陈征一是对海关业务不感兴趣,去考试是碍于公司和老板的要求;二是第一单,又没经验,硬是接手做这...
《小卒过河 番外》精彩片段
九月,秋风微凉,窗外传来阵阵桂花香。茶室窗前的小叶紫檀,桌上的真柏、黑松,摆放的错落有致。茶桌上水壶中的水开了,热气升腾,周董给大家冲泡一壶普洱,茶的香气弥漫开来,冲散了午后的困意。
“过完年到现在,我们一直在讨论拓宽业务渠道的事。去年年底,咱们有四个人通过了海关考试,进了海关的中介机构备选库人员名单,还没做过他们的业务。这个月,海关给我们派了一单。这是第一单,很重要。你们四个,都是过了海关考试的,有什么想法,说一说。”通过海关考试的四个人是陈征、李琳、金勇、方静。平时的小范围谈工作,大家喜欢在茶室里,轻松一些。
“说实话心里没底,毕竟没做过。”陈征一是对海关业务不感兴趣,去考试是碍于公司和老板的要求;二是第一单,又没经验,硬是接手做这一单,他认为预期效果不会好。
“虽说做哪种业务,都有个由陌生到熟练的过程,但这毕竟代表着咱们在海关心中的印象,第一单,大家都生疏,确实像陈总说的,心里没底。”李琳五十岁了,这个年纪还要考试,也是为了公司要求,不然她自己是不会参与什么考试的。她对海关业务感兴趣,但她没信心打这个头阵。
“不是有蒋总介绍进来的,胡鑫吗?”金勇知道蒋总刚安排一个胡鑫进公司,说是以前做过海关业务,还因此给了他很高的薪水。因此,同事们私下里叫胡鑫,海关专家。
林枫跟金勇的想法是一样的,提到了蒋总,自己还是少说话为好。
“对,小胡海关业务很熟的,他以前的那家事务所,海关业务做的很好。”蒋旭听到有人提起,心里高兴,即便没人提,他自己也要提出来。他要向老板展示,自己挖掘来的人才,对公司有用。
“他以前是哪家事务所?”周董问。
“振华的。”
“哦,振华,他们老早就做海关业务了,是这项业务的领头羊。”方静补充着。
“大家觉得怎么样。”
都不想打头阵的陈征、李琳、金勇、方静纷纷赞成,也正合蒋总的意,他就是要让自己介绍进来的人,大展拳脚,他也面上有光。
这单海关派发下来的任务,按约定一个月完成,延一延期,二个月也行。到了第三个月,也就是十一月,报告还没上交海关,海关开始催促,公司有点顶不住了。海关业务是蒋总负责联络、接洽的,主要是蒋总顶不住了。
十一月二十六号一早,胡鑫就拿着方静已经审核好的报告,来找姜嫽。让姜嫽审好之后,给他盖章,海关在催。姜嫽先看电子版,在电子版中竟然发现了,很多驴唇不对马嘴的病句,像是在网上搜的,自己又没细看,直接复制过来的。底稿等证明材料,就是几份公司营业执照等公司资质等复印件。
姜嫽审核快半年了,她见过简单的底稿,可没见过连简单都说不上的底稿。一看就是没法盖章的,不知方静为什么就盖章了。姜嫽把报告给胡鑫退回去,让他补底稿,还有报告里那些前言不搭后语的句子,让他自己好好改改。
下午,姜嫽跟林枫外出办事,蒋总打来电话“小姜,胡鑫的报告你还没盖章吗?”
“我退回去了,没底稿,我让他补充好,再拿过来。”
“那你明天进公司吗?”蒋总问。
“进公司的。”
“我明天让他拿给你审。”
“好的。”
挂断电话后,姜嫽跟林枫说“林总,今天胡鑫把海关报告送来了,报告里好多前言不搭后语的句子,不像一个常写报告的人能写出来的。也附底稿,就薄薄的一沓纸,给拿过来了,我没盖章。”
林枫听了,心想这就在她意料之中,为什么呢?林枫说“前几周,海关让过去开会,因为胡鑫是海关专家,周董让我跟他一起去。会上,海关让各事务所,针对此次的海关业务讲话,胡鑫就上去讲了。我一听,讲的什么啊?底下的人,也觉得不对劲。我就录了音,回来给周董听。不然,我说胡鑫不好,蒋总又要不高兴了。”自打这之后,林枫就知道胡鑫是什么水平了。
她录音给周董听,就是为了防范。一方面是让周董知道胡鑫的水平;另一方面,如果海关对秋实有看法,不是林枫自己做错了什么,是胡鑫的水平有问题。
“他讲了什么呢?”姜嫽意识到,讲不出,要么是肚子里一堆学问,但讲不出来。还有一种就是,没真东西呀。
“什么都讲不出来,瞎说一通。”林枫嫌弃的神情,让姜嫽意识到,是后一种。
第二天,胡鑫始终没露面,蒋总亲自过问报告。姜嫽只能回“蒋总,他没给底稿,没办法审核,再发生退报告的事,我们公司吃不消,我不能盖章。”
“他工作量太大,来不及。底稿都在企业,都完成了,你会看到的。”
“蒋总,我总要看了底稿,才能盖章。”
“海关在催,这是公司的决定。”蒋总突然发火,边吼边气的直拍桌子。
姜嫽本来还在拼命想,用什么样的措辞,才能说服蒋总,但又不能得罪他。可蒋总这一拍桌子,姜嫽瞬间不怕了,之前的纠结也没了。上次退报告,在她心底积压的那一丝委屈,刹那间转化成了愤怒。这怒气直冲脑门,当下头脑一热,心一横,今天我死活不盖这个章。
旁边同事们,一看不对劲,赶紧劝蒋总“消消气,消消气。小姜,你就盖呗!”
“我不盖、盖不了。”姜嫽看着桌上那份报告,摇摇头。
蒋总气呼呼的走了。过了一会,蒋总跟周董一起过来,蒋总说“只是底稿少,不是没底稿。”
“周董,上次退过一次报告了,我们公司,不能再发生这样的事了。”姜嫽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,说话的语气也有些重。蒋总是怎么说服周董的,姜嫽不清楚,但姜嫽就是坚持不盖章。
于是,周董安排了二组的李琳盖章,报告送去了海关。
晚上下班后,姜嫽还在加班,林枫走过来悄悄说“你中午出去吃饭时,蒋总在办公室里大骂你一通。”说完,林枫就笑了。
姜嫽也意会的笑了起来“骂我啊?骂呗,我感觉把他气的够呛。”
“蒋总的脾气最火爆,连陈征、金勇还有我,这些股东们,他都是说骂就骂。”
“那你们怎么回啊?”
“我跟他吵过,在会上。”林枫说。其实林枫不说,姜嫽也知道,公司人不多,有点事情,大家就都知道了。“陈征他们,都不回应,不吱声。”
“就干听着?”
林枫点了下头“对,就听着。他是元老嘛,周董很在意元老,毕竟是当初跟他一起打江山的人。”
“所以,我顶撞他,把他气坏了?”
“可不是,在办公室里大骂,大家都听到了。”两人互相看了一眼,不禁哈哈大笑。她俩心知肚明,元老们,没一个是好惹的,只能笑笑而已。
晚上回到家,姜嫽想,这个三审当的有什么意义?这两次,领导都不信任自己,一个是资深的业务大户,一个是海关专家。而且,同出一辙,私下里找周董汇报,老板拍板就行。老板也不调查真相或另外找人复核,以证明姜嫽是否正确?直接下断言,就是直接盖章。二审也是看脸色审核,大咖、专家们的,直接盖章。这样的三审,是否还有当下去的必要呢?
但是,转念一想,这半年来,看报告时遇到一些问题,一直找擅长这方面的老师请教,自己的知识点增长很快。差不多每个月,都有一次外出培训讲课,也增强了自己的归纳总结和讲课能力。总体上看,利大于弊,还是做下去吧。至于别人的不信任,也正常,自己是从普通业务员提上来的,论经验确实不如别人,他们质疑也正常。重要的是,自己要不断提升,有收获。
姜嫽打开朋友圈,刚划了两下,看到一张某国驻联合国大使,一个人坐在联合国总部休息区的照片,他无法阻止其他国家对自己国家的空袭。姜嫽想起白天蒋总逼着她盖章,她看了这张照片很久......
四月,桃花、樱花、玉兰花......竟相开放的日子,街道上、小区、公园里,随处可见一树繁花。褪去老叶之后的嫩绿新叶,映衬着枝头婀娜的花瓣,在风中轻舞。
不知不觉,姜嫽坚持跑步已经三个月了。她一周跑二天,只有周六、周日才跑步。从第一个月的浑身酸痛,跑一百米都呼哧带喘,到现在已经能在公园里连跑半圈,进步了不少,自己也挺有成就感的。
起初,自己也不确定能否坚持下来,浑身上下,像被人打了一顿。抬腿下楼梯时,不知牵动了哪块肌肉,疼的想喊一嗓子。这感觉像小时候作妖挨打,挨打的那几年,磕磕碰碰都不怎么觉得疼。等上了中学,基本不挨打了,再有磕磕碰碰,总感觉比以前疼,还青一块、紫一块的。那时经常看武侠片,片中那些大侠,抗击打能力一定很强,受很重的伤也能恢复。只是自己的大侠梦,早在高考的时候就破碎了。
周六早上,姜嫽照旧六点起床。她跑到一个十字路口,等红绿灯时,横着的这条马路,两旁开满了樱花,一眼望不到头。几辆车从樱花树下驶过,几片花瓣落下,长长的街道,像封锁在时光记忆中的风景画,画面无声却似有故事要诉说。
公园里的樱花,应该比上周开的更好了,姜嫽急着想要去看一看。当路过菜市场时,旁边一个商铺还没完全开业,蓝色的铝合金卷帘门,向上拉起大概五、六十厘米左右,能看到门口的货架,但看不到全貌。这时,一只白色的小猫,摇摇晃晃的从里面走出来。小猫大概一、二个月左右,这闻闻,那嗅嗅,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。
小猫在商铺门口两米左右的范围内活动,没走到马路上。但这时候,正是菜市场和周围的商铺准备开门的时间,店主们的摩托车、小货车等,来来回回的出入商铺补货。小猫在人流、车流中穿行,太危险。
这时,一辆后座上载满货物的摩托车,直接开过来,姜嫽赶紧指着地上的猫,对开车的人说“小心,猫!”,男子紧急转了一下车把,从小猫身边绕过去了。她担心这只小猫,一边把它往商铺里面赶,一边喊“回去,回去”。小猫似乎能听懂她的意思,又摇摇晃晃的走回商铺里了。姜嫽蹲在卷帘门下,看着小猫,小猫不甘心的冲着她“喵、喵”叫。姜嫽用严肃的语气警告它“不许出来!不许出来!”
“哎呀,小猫咪呀!”姜嫽回头,看见两位年纪大概有六、七十岁的阿姨,手上提着一袋子蔬菜,还有早点。
“对,这家店里的,跑出来了”
“真可爱”两位阿姨笑眯眯的,像看见了谁家可爱的小宝宝似的,看着这只小猫。
“这小猫估计两个月吧”
“差不多”
几个人聊了会天,就准备各自散去了。看着两位阿姨走远,姜嫽也准备往公园走。
只是姜嫽还是不放心,走远几步,然后盯着商铺门口。这只小猫果然不甘心,在门口探头探脑了一会,然后,又慢悠悠走出来了。姜嫽抓现形,在小猫离开大门几步的位置,她抱起小猫,开始敲商铺的卷帘门。过了一会,一个系着蓝围裙的中年女人走出来。“你家猫跑出来了,路上车来车往,当心压到它。”
“谢谢啊”店主接过猫,把小猫拎回去了。
姜嫽心想,很久没养过猫了,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养过猫。黑白花的小花猫是捡来的,长的很可爱,把它托在手上,它可以在手上睡觉。姜嫽作妖挨了打,就把小猫当知心伙伴,跟小猫诉说。家里吃个饺子、肉丸子、罐头之类的,会偷偷的喂猫。后来,父母不让养送人了,她难过了很长时间。
她还在旧作业本背面,给小猫画了一张照片,想起小猫的时候,就拿出来看看。那时觉得父母,真是狠心。这么弱小的小猫,它吃不好怎么办?那家人万一对它不好怎么办?长大后她明白,人世间的真正狠心,不是把小猫送人。在不同的境遇下,最让人伤心和最让人感动的,可以是人心;能害人和能救人的,也可以是人心。
那时还在上小学,姜嫽还跟同桌说“等我长大了,要养五十只流浪猫、五十只流浪狗,让它们都有家。”
“啊,也太多了吧,你就那么喜欢猫、狗。”
“喜欢啊”
为什么是五十只?不太清楚,可能那时觉得五十只,足够多吧。可长大后,整日忙于柴米油盐,那些记忆变的遥远、模糊,连自己都淡忘了......
转眼间到了七月,一年中最热的时候。早上六点钟,太阳就当空照,楼下的桂花树,又要经受一天的炙烤。而随着天气越来越热,蝉鸣声也越来越聒噪。
今年是工作以来,出外勤最多的一年。郑雯和姜嫽这对搭档,晒的比往年黑,但感觉身体却比往年好。看样子太阳晒多了,确实对身体好。上半年的工作,已经告一段落,难得这个星期,清闲了些。
中午,姜嫽、郑雯、钟晓雅、陶然正在咖啡吧里聊天。说是咖啡吧,其实就是公司吃饭的区域,正面窗子下面,有台咖啡机,中间一张餐桌,靠墙两边是桌子配高脚凳。
姜嫽的同学,开了个小咖啡店,给了她们一些咖啡挂耳包,陶然冲好咖啡“好香啊,提神,你同学自己做的?”
“对啊,她辞职了,在办公楼一楼的角落里,占地能有十平米吧,开了个小小的咖啡店。”
“生意咋样?”
“刚开业,现在生意一般,不知道以后怎么样。我去喝过她做的拿铁,真的觉得比星巴克好喝,是那种咖啡口感重一些的,我刚好喜欢咖啡浓度高的,所以我更喜欢她们的拿铁。”
“我也喜欢深度烘培,我俩的口味比较一致。”陶然是天天一杯咖啡。
“我不行,茶、咖啡,我都不能常喝,睡不着觉。只有你和陶然,爱喝清咖。自己创业真好,不用人管着。”钟晓雅喝着公司咖啡机自制的拿铁。
“是啊,以前还和同学们讨论过,开麻辣烫店”
“考了一堆证,去开麻辣烫店?”郑雯的证书一大把,论考试,她是专业的。
“我觉得开麻辣烫店挺好的,等咱俩干不下去了,哪天就去开麻辣烫店,好吧”陶然一听开店,立马来了精神,站起来边活动边讲自己设想。
这时,金老师走进来“公司领导决定,进行一场讲课比赛,每组派两人参加。郑雯、姜嫽你们俩这个月,准备一下讲课的课件,下个月到公司培训室讲。”让姜嫽参加讲课,是林枫安排的。金勇是林枫带到秋实事务所的,他很多事都听林枫的。
“我俩没讲过啊?”两人异口同声的说。
“公司安排了几个人,培养大家讲课的能力。我们这行,需要有对外培训的能力,老板一直希望公司出几个培训师。”
郑雯觉得自己考试、做项目还行,但是讲课,一点都不感兴趣。“我们的资历才哪到哪儿,我们能讲出来什么?”
“对啊,我们讲,人家不得像,听小学生讲课一样。”姜嫽知道公司里很多老师,已经工作二、三十年了,自己跟他们比,就像小学生。
“你们先讲,到时候听公司安排。讲课内容,我这有点基础资料,分别发你们,PPT你们自己做。郑雯之前不是学过金融嘛,你讲金融那个。姜嫽汇总上半年政策,做个汇总解读。”
郑雯和姜嫽俩个人面面相觑,难得清闲了几天,马上就有事做了,而且是个让人头疼的事情。
钟晓雅一下班,就着急回家,忙孩子和家里的事,平时做些基本的工作,别的不太参与。陶然人很聪明,但她没把聪明用在工作上,她更喜欢旅游、发掘好吃的、好玩的,写攻略。金老师找她谈过几次话,但陶然的性格,是不太受人管教的。俩人都是一毕业就来公司了,待了六、七年了。起初在二组,去年金老师来了,被调到了四组。对业务熟悉,做事手脚也快,跟客户交流很有经验,客户对她们的评价也很好,所以金老师对她们挺满意。
快下班时,姜嫽收到了林总的微信,林总发给姜嫽一些做课件的参考资料。姜嫽想,林总怎么知道,金老师给自己布置的课件,是上半年政策汇总呢?难道这个任务,其实是林总布置的?对林总心存感激之余,更重要的是把这个任务完成好才行。
接下来的一个月,姜嫽近一半的时间,在做课件。对她来说,这是一件繁琐又细致的事情。先是把上半年的所有政策下载下来,分类汇总。但是税务政策又延伸到金融、民法、社保、外汇、工商等,她又延伸到这些领域,下载整理资料。结果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资料库,她要在这些庞大的资料里,提炼出关键点、分类、归纳,再阐述自己的观点。这个烧脑的过程,让她多喝了几杯咖啡,多吃了几顿大餐补脑。
郑雯也好不到哪去,每天叫苦不迭,而且郑雯喜欢说出来、喜欢唠叨,隔两天就能看到郑雯从座位上站起来,跟对面的钟晓雅和斜对面的姜嫽抱怨。说的坐在她旁边的秦老师,清楚的知道她做课件的进度和内容。但郑雯需要聊一会天,发泄一下,再继续做课件。好在郑雯诚恳、不装、不掩饰,反而大家比较喜欢跟她聊天,刚好闲聊几句,休息一下。
最要命的是课件做好了,需要在公司培训室里给大家讲的时候。一个周五的下午,全体同事坐在下面,几十双眼睛盯着自己,那些平时熟悉的面孔,此时变成了听众,让她非常不自在。这么多专业的老师,这么多经验丰富的同事,自己何德何能,给人家讲课啊。
姜嫽紧张的小腿有点抖,她极力控制住自己,有点颤抖的声音,尽量让声音听起来平稳。然后,像背课文一样,讲解自己的课件。遇到某一句该背的,但因为紧张忘了,就愈发紧张,语速也变的越来越快。本来准备讲两个小时的课,只讲了一个小时就结束的。轮到下一个人讲的时候,姜嫽也听不进去,一直在检讨刚才自己讲课的纰漏和问题。她还想起了上学时,参加的演讲比赛,自那以后,再也没遇到过,这么多人一起听自己说话。
等三位同事都讲完了,已是下班的时候。姜嫽正在低头整理笔记本“你就是姜嫽啊?”
“对,周董。”姜嫽发现是周董,赶紧站起来。但周董只是问一句,陈总在跟他汇报着什么事情,两个人匆匆离开了。
这时,总经理林枫走进培训室,分别点评了一下,每个人讲课的优劣,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,然后,大家各自散去。
走出培训室,姜嫽的心总算放到肚里,终于解脱了。刚才讲课前的纠结,像要上刑场似的。但现在,还有那么一点点成就感。回想这一个月以来,对上半年政策及延伸知识点的归纳总结,其实也是进一步深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,对工作有帮助,也是自己的一个进步。
最终公司评选出,一组的程源、四组的姜嫽,加入公司培训小组,今后安排对外讲课任务。一周后,他们分别去给客户讲课。虽然姜嫽依旧紧张,但课后反馈的效果还不错,姜嫽的信心也多了一些。
秋实事务所成立于一九九五年,分为会计师事务所,税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事务所三家公司。股权结构的演变有个过程,九五年先成立的秋实会计师事务所,两年后,因当时的税务业务大幅上升,九七年成立了秋实税务师事务所。然后,衍生出来资产评估业务,九九年成立了资产评估事务所。
大股东是周毅,然后是蒋旭、卫渊、陈征、韩季平、何琦、刘杰。在业务上,会所的总经理是何琦,税所的总经理是林枫,评估所的总经理是刘杰。
但是在人员上,沿用着一些旧的体系。人事工作由会计师事务所统一管理,税所、资产评估所的人员招聘、退工等,也由他们负责。招聘信息,通常以会计师事务所的名义发布,人员面试时再行商量、分配。因为同属一个老板,大家平时在一个楼层办公,业务安排上,人员之间也有互相配合。
九十年代,会所的业务体量最大,但是二〇〇〇年以后,税所的业务上升飞快,后来者居上。因为税所的业务收入远远多于会所、评估所,渐渐大家都往税所跑,形成了现在的人员结构。会所十几个人,税所六十多人,评估所十几个人。
税所的股东共十三位,董事长周毅,总经理林枫,副总蒋旭,第一项目组组长卫渊(蒋旭兼管一组),第二项目组组长李琳,副总陈征兼任第三项目组组长,第四项目组组长金勇,财务经理严华,三审方静。还有四位股东,处于半退休状态,分别是副总韩季平、三审薛浩、组员高澜、孟欣。
今天税所的股东们开会,讨论的是业务指标的事。
KPI考核中有个“二八原理”,在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,百分之二十的骨干人员创造企业百分之八十的价值。在每一位员工身上,百分之八十工作任务是由百分之二十关键行为完成的。因此,必须抓住百分之二十的关键行为,进行分析、衡量,才能抓住业绩评价的重心。秋实的百分之二十,是各位股东们。
秋实事务所的股东都是审计、财务、税务出身,公司人事的工作内容保持传统,仅限于招聘、退工、社保等工作。虽然公司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,但股东们经过多年管理实践,练就了自己的一套考核标准,那就是简单、实用的业务指标。
总经理、各组组长,肩负业务指标重任。董事长统揽全局,总经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抓业务。一年前,周董把林枫高薪聘请过来,看重的就是林枫的业务拓展能力。当时,她是一家事务所的市场部经理,而秋实没有市场部。秋实的业务拓展方式,是以董事长、总经理为首,各组组长为辅,组员量力而行的,全员业务拓展模式。
林枫今年的业务指标是五百万;一组一千万,是周董、蒋总、卫渊的业务总和;二组、三组、四组各自五百万。周董的业务覆盖全公司,但主要侧重于一组,这是他的初创团队。
四个组,都有自己的组员,共同完成五百万的指标。而林枫一个人完成五百万,她只有一个总经理助理,这些业务,需要分配到不同的组里,分别由各组的组员完成。“周董,今年,我压力有点大啊。像卫老师、陈总他们,都有自己的客户基础,手下的几个组员,也能拓展一部分业务。我是一个人啊,有压力。”
“这不还有我呢吗?我帮你完成。”其实近几年,周董想撑起公司的业务,越来越艰难。要不是各组组长,保持着一定的业务拓展能力,公司早就支撑不住,现在的规模了。
卫老师一听,马上说“周董,要不,你把放在一组的业务,拨一些,放在林总那。”
周董稍有迟疑,但卫老师有这个提议,周董还是接受了。“可以,林总,从一组拨两个大客户,你来维护。找个时间,我、卫老师,带你过去,见一见他们集团老总和财务总监。”这两家上市公司,是周董的老客户,一直是卫老师维护。
“那......谢谢周董,谢谢卫老师。”林枫心头的重担,稍微卸下来了一些。
“我们今年老客户业务萎缩,随着税收改革电子化进程加快,部分代理业务做不下去了。企业自己操作起来方便了,不需要再找我们代理。现在行业竞争很激烈,部分老客户被新的后起之秀事务所抢走了。所以,我们今年大力参加政府的招标项目,我们在行业内算老资格,在政府投标这一块有优势。事实证明也是这样,今年我们拿下了北区税务局的注销、南区税务局的注销、汇算清缴。下半年,我们还要参加海关业务的投标工作,这个事情目前是陈征、蒋总联络的。林总,有些对业务的想法,你说一下。”周董先总括了一下,今年的形式不容乐观。
“我们事务所传统业务做的很好,各组老师都很擅长。目前传统代理业务下降之后,像一组的冯强、二组的邓磊他们,业务就少了,提成也相应减少了。工资少了,抱怨就多了,整体士气就会低落。所以,我们准备对接几家老客户的业务需求,准备把他们外派到客户公司去,每周去个三、四天,主要是做客户发票组、申报组的工作。”林枫针对目前的现状,需要给事情少的员工,找活干。
“像冯强他们,年纪都挺大了,外派......他们估计不愿意”卫渊组里的人最多,年龄偏大的也多。
“让他们适应适应吧,公司需要招聘年轻人,跟他们学习几年,等老员工一退休,新人刚好顶上。”秋实事务所,当初像周董、蒋总、卫渊他们,以前都是在税务局工作的公务员。成立秋实时,三、四十岁左右的年纪,现在都五十多、六十多了。而周董看重林枫,原因之一是林枫以前也在税务局工作过八年,还有林枫很会为人处事。一方面周董很多想法,林枫都能很快领悟;另一方面是她应对客户自如,拓展业务是她的强项。
“组里还有些项目,他们是参与的,他们外派了,谁来做呢?”卫渊组里这部分活,得有人接。
“一组的空缺,由四组的许萍顶上;二组的空缺,由四组的谢苒顶上。”这是周董跟林枫、金勇商量后的决定,虽然金勇并不希望,已经培养一年多的组员离开,但公司这么部署,是为了整体发展,只能答应。
“我认为还是用,有政府补贴的实习生。用这样的实习生,一方面能节约我们的开支;另一方面能做些扫描、装订、跑腿的事,虽然这些事情简单,但做起来也挺耗时间的。去偏远的大厅办事,有时得耽误一天功夫,有这功夫,报告都完成一份了。找太高端的人过来,人力成本太高,本来就业绩下滑,拿什么养活他们。”卫渊也发表自己的想法,讨论嘛,需要有不同的声音。
公司里一直有个不成文的传统,每组的组长,自行负责组内员工的工资、提成。这些工资、提成都是依靠各组组长,拓展的业务收入,来养活组内的人。虽然根据项目要求,各组人员互有合作,但结算时,都是亲兄弟明算账。
“我是同意招新人,我这里的外资企业客户比较多,目前只有苏晓雨一个人翻译,她还一堆业务上的活要干,我这里是缺人。”陈征一直希望多拓展国际业务,组里本来还有另一个留学回来的,去年离职了。
“我今年大客户走了一个,养活目前的人还困难,我在四处拜访客户、打电话,为了给组里人保障收入,我目前就不需要了。”李琳今年损失了一个大客户,她为这身心力憔悴。
“我这组人员比较少,我这组可以招。”金勇以前就是林枫的下属,林枫跳槽,金勇一起跟过来的。他不开口,大家也知道,他一定是支持林枫的。
“这样的话,我继续安排招人。去年我的指标是三百万,今年五百万,人手不太够。新招来的人,主要安排在金勇这一组。”林枫说是总经理,但她的主要职责就是拓展业务,她以前的工作,也跟这个差不多。所以,她手下得有用的顺手的人,帮她完成接来的业务,这些人就是金勇这一组的人。既然别的组,都把自己的客户抓的死死的,泾渭分明,她自己的客户或资源也要有所保留。
周董马上表态“对,业务指标上升,工作量增多了,得有人干。还有,林总,你好好培养这些人,培养好了,这些人将来都是公司的主力啊。”周董自己的资源,自然覆盖全公司,但他的精华业务,主要在林枫、蒋总手上管理。蒋总兼管一组,也就是说,一组之所以有一千万的业务指标,里面是有周董资源的。帮林枫,也是帮自己。
这里面主要靠自己拳打脚踢,打天下的,是陈征和李琳。公司资源自然是大家共享的,但不是平均分配的,是有倾斜的。僧多粥少,一碗水端不了那么平。
八月底,国家税务总局修改了个人所得税法,由原来的分类所得税制,改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所得税制。新个人所得税法,十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为过渡期,明年一月一日起正式施行。为了抓住这次改革的机遇,秋实的股东们开了一个会。
“上次营改增,我们没抓住机遇,当时不够重视。可是别的所,在营改增时期,加强培训力度,通过培训捞了一波红利。”周董对当时的决策失误,很后悔也很惋惜。“就是在那个时期,他们揽住了一批建筑、房地产和金融企业客户的业务,赚钱赚的不得了。所以这次,我们不能再错过了,我们要大力宣讲。通过宣讲个税,挖掘个税方面的业务。大家有什么看法。”
这件事陈征最有感触,上次营改增时期,就是他提的建议,周董没采用。“上次营改增,是九四年税制改革以来,力度最大的一次变革。涉及的企业,很有针对性,就是原来那些交营业税的行业。金融、地产、建筑都是大户,动辄上亿的税收。可是这次个税是普遍适用,覆盖全行业和所有人,这个业务增长点......微利。”
“微利也是利,在挖掘的过程中,可能会发现新的增长点。”蒋总一直是帮着周董说话的,他的观点基本都是随着周董走。
“不管怎样,我们先占领这块业务市场,在培训过程中,多听听企业的难处和想法,再对比我们能做什么,挖掘业务可能。”林枫是挑大梁要拓展业务的人,只要有可能赚钱,她都得往前冲。
李琳在拓展业务方面,向来是最能吃苦的。“对,现在竞争这么激烈,业务不好做,只要有赚钱的可能,我们都得试试。”
周董看大家士气有错,有钱赚就都得动员起来。“那我们先做一套课件和知识链接文件,先在全所范围学习,设计案例,然后推向客户。林枫你牵头,今天是二十号,时间有点紧,十一放假期间加加班,节后一上班,就先在全所演练一次。我们先组织一次所有客户的大型培训,姜嫽主讲。然后,你们四个组长打头阵,出去宣讲、培训、推广。”
“好的,周董,案例我和几个组长设计,课件我和姜嫽先做初始版本,到时大家讨论。”林枫能使唤的顺手的,目前就是姜嫽了。
出了会议室,林枫马上给姜嫽布置新任务。“姜嫽,这次个税改革,公司准备大力开展培训。节后有一场大规模培训,老板让你主讲。先要做一份优质的课件,你从现在开始,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件事情上。做课件的过程中,把相关政策形成课件链接文件,你先做起来,做好了我跟你一起过一遍。”
“林总,时间上怎么要求的?”
“节后一上班,交课件。先在公司开展一次内部培训,你来讲,然后几个组长分别出去培训。”林枫会上说是跟姜嫽一起准备,她哪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呀,全交给姜嫽,自己审核就行了。
“行,知道了,我这就着手准备。”姜嫽知道,大任务来了,摩拳擦掌的得大干一场了。
个税法案从八〇年发布以来,历经七次修订,时间跨度长,中间的规定细致又琐碎,想把这一套资料拿下,需要下大功夫。好在公司资料库中,有以前按年整理的相关政策,链接政策解决了一大半。之后,就是细抠新旧对比及影响了。
这个九月,对于姜嫽来说,又是一个睡眠不足的月份。白天埋在报告堆里,一有空就马上做课件。中午吃饭也是坐在座位上,边看电脑边吃饭。晚上点个外卖加班到八点钟左右,回家后工作到深夜。早上五点起床,趁头脑清醒,理课件思路,精修内容等。
最幸运的是,九月有中秋假,十月有国庆假,姜嫽利用假期,疯狂的赶进度。连平时的每逢佳节胖三斤,都免了,反倒瘦了几斤。不到二十天,总算赶出来了第一稿课件。
节后一上班,姜嫽第一时间把课件发林总。“林总,个税课件发你了。”
“好,我看一下。”林枫觉得课件做的很详实,甚至有点太细了,做了八十多页PPT。
“这边有金勇整理的案例,我发你,你再把这几个案例加到后面。”
“行,我这就加。”姜嫽花了一上午的时间,把案例拆解成图表,用简易、好看的形式,在PPT上展现出来。
“我先给老板看一下。”林枫把课件发给周董。
周董看后回复“先按这个版本,在所内讲,看看效果,再调整。”
听到这个消息,姜嫽如释重负。今天晚上,终于不用加班,可以睡个好觉了。晚上回家,她饭也吃不下,一点都不饿,睡的昏天黑地......太累了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