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
孩子熟睡的样子总是那么安宁,与她此刻纷乱的内心形成鲜明对比。
她走到窗前,望着窗外的夜色,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回到九年前那个改变她一生的时刻。
那时的苏晚刚满二十四岁,天不怕地不怕。
她在报社实习不过两年,却凭借敏锐的嗅觉和过人的胆识,接连发掘了几个有价值的新闻线索。
当她接触到关于陈教授的那份材料时,她确信自己抓住了一个大新闻。
“这篇报道会成为你职业生涯的转折点。”
主编拍着她的肩膀说,“但要小心,这人可不简单。”
苏晚翻阅着手中的材料——伪造的实验数据、挪用的慈善基金、名下几家空壳公司的资金流向。
每一项都有证据支持,每一条都令人触目惊心。
“我只是在做一名记者该做的事。”
她对自己说。
报道发表后,反响比她预想的更为激烈。
标题被改得更加耸人听闻,配图选择了陈教授最落魄的几张照片。
舆论一边倒地将这位曾经受人敬仰的学者钉在了耻辱柱上。
三天后,陈教授心脏病发作,抢救无效去世。
她还记得那天下午,办公室里同事们的窃窃私语突然停止,所有人都看向门口。
陆昭希站在那里,眼睛通红,整个人像是刚从地狱里爬出来。
“陈教授去世了。”
他盯着她,声音嘶哑,“你满意了吗?”
她想解释那不是她的本意,媒体的放大效应并非她能控制。
但陆昭希根本不给她机会。
“你知道他视我如子,而我敬他如父。”
他一字一句地说,“你毁了他。”
接下来的日子如同噩梦。
她的邮箱被黑客攻击,私人照片被篡改后散布在网上;她的采访对象接连取消合作;她的报道被指责为捏造事实、断章取义。
最可怕的是,她发现自己被行业内悄无声息地封杀了。
“苏晚,对不起,我们不能再用你的稿件了。”
主编甚至不敢直视她的眼睛。
“这些都是陆昭希干的?”
“我不知道。
但如果是他……”主编欲言又止,“你最好认清现实。”
男友陈明也在同一周提出了分手。
“我受不了这种压力,”他坦言,“我的父母已经开始担心我的工作会受到牵连。”
生活在短短几周内崩塌。
她从新闻界的新星变成了过街老鼠,连朋友都开始疏远她。
正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