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十三岁的柬埔寨小男孩,叫皮萨。
父母离世,靠捡瓶子为生。
陈明让他每天来店里扫地、洗碗,包三餐,每周还给他几千瑞尔。
“别学坏,”陈明拍他脑袋说,“这里不是天堂,但也不能变地狱。”
这座城市残破不堪,但陈明的锅里却飘着温暖的香味。
他知道,面摊撑不了他发家致富,但能撑住一点人气,一点人情。
有一次下雨,来了一对外地情侣——迷路的旅客,在断水的旅馆被迫出来觅食。
陈明给他们煮了热面,还烧了开水送他们泡脚。
女孩边吃边哭,说这是她人生最温暖的一餐。
陈明听了没说话,只递了一张纸巾:“别哭,眼泪里不够盐味。”
那一夜,雨声很大,面摊上的帆布被吹得猎猎响。
他坐在凳子上看着城市昏暗的街灯,默默地在心里念了一句:“西港啊,别死得太快。”
4雨季来的比往年早。
9月刚过一半,西港已被连绵不绝的雨幕笼罩。
城北旧市场前的排水沟淤塞严重,雨水漫过街道,像浑黄的溪流,把塑料袋、旧轮胎、碎瓷砖一并冲向废弃的下水井。
老李带着皮萨蹚水去“海蓝之城”送一批从废工地回收的旧门板。
那些门板是陈明找到的,他用老方法“换饭”:一块板,一碗牛肉面。
“这样下去不行。”
李强拿着湿漉漉的草图叹气,“再不做排水,雨再大两场,这整片地基就完了。”
<“你说搞就搞啊?
这又不是你当年管项目那会儿。”
陈明一边搅锅一边说,“没图纸、没预算、没施工队,光靠几个人……你怕不是疯了。”
李强没有回话,只是看着窗外那片逐渐积水的街巷。
他知道,眼前的每一个问题都不是简单的“修复”就能解决。
西港烂的不仅是楼,还有这座城市的“根”:电网、管道、排水、规划,全都断链。
他也知道,他们只是这座庞大失速机器下,被遗忘的几个螺丝钉。
可他不能不管。
“我们可以试试‘干区’方案。”
索菲亚打开手机,调出自己画的地图,“南侧靠近港口的地势较高,排水快,可以先圈定一块区域,作为‘安全区’,集中安置人和物资。”
“说得容易,你搞电还是搞水?”
陈明撇嘴。
“搞人。”
索菲亚抬头,“让人先聚